陳麗麗答中評:兩岸融合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

2024-08-23 22:25:00

undefined
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院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陳麗麗(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三明8月23日電(記者 李子寧)以“新形勢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第六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日前在福建舉行。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院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陳麗麗在會議間隙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挑戰及機遇等議題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採訪。她表示,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指引下,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開展全域性、多輪次、多層面、漸進性的政策部署與落實工作,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與主導權,以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為要,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本,展現出極強的政策定力。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攀高前景尚不明朗,中美戰略博弈僵持叠加,民進黨繼續執政的整體態勢下,兩岸融合發展面臨新挑戰和新局面,同時蘊含新機遇。亟待精準施策,強化塑造。

  陳麗麗表示,在當前的情勢下,兩岸融合發展將面臨更為嚴峻複雜的形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兩岸正常往來的通道在民進黨的技術性攔阻下受到嚴重的制約。隨著賴清德上台,未來在其“反中抗中”政治需求的驅使下,不排除台當局將更加限縮兩岸交通通道,大幅增加兩岸台胞來往的成本、難度及不可控風險。其次是大陸主動推動兩岸融合深化發展的善意及政策利好很難有效抵台。在大陸促融利好政策連環推出並產生強大的磁吸力量後,民進黨當局也在不斷加碼出台所謂的“反制”措施,企圖使大陸對台宣傳的聲音越不過台灣海峽,無法在台灣輿論場產生具體影響與實質效用。再有就是民進黨當局推動“脫中去中融美”,對大陸融合舉措進行惡意阻擾和破壞。在中美戰略對抗加劇的大背景下,民進黨選擇走“倚美抗中”的路線,在經濟上、政治上啟動“反中親美”認知戰,利用“綠色恐怖”製造“赴陸焦慮”。最後就是目前島內社會的民意因民進黨的煽動出現了撕裂加劇的態勢,極端化民粹現象在多個議題上交叠出現,全面影響重要議題的社會認知走向,非常不利於大陸促融政策的正向傳導。

  陳麗麗指出,雖然兩岸融合發展將面臨更為嚴峻複雜的形勢,但“挑戰與機遇並存”,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民進黨的粗暴促成在野黨在諸多重要議題上形成合作關係,為大陸推動兩岸融合提供一定空間。第二是新媒體傳播為促融影響力的輸島保留有所作為的空間。非傳統影響力輸入途徑展現出難封堵、難操控、難預判的屬性,始終為促融影響力的輸入保留可以有所作為的空間。網絡積極效應也促使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探知欲與好感度不斷上升。三是島內“懼戰”“反戰”“疑美”“厭綠”的民意螺旋上升。民進黨“亡國感”及“反中抗中”的過度操作,交叠俄烏衝突及巴以戰爭的外溢效應影響,引發島內的民意的新變化。四是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發展產生的慣性效應難以被逆轉。經歷多年成熟、穩定、雙贏的交流合作,兩岸已形成深厚的社會、經濟依賴及交流化解緊張對峙的慣性認知。五是美國對台政策因選舉變奏的可能性增大。美國當前較為不計成本的在台軍事部署及對賴政治支持的方式都可能在未來發生根本性調整。台美恐將進入較長時間的磨合。大陸反分裂、反干涉的重大鬥爭和促融合、促統一的大勢不可阻擋。

  談到應該如何妥善解決兩岸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陳麗麗表示,要堅持兩岸促融政策的長期戰略地位,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台灣問題具有複雜性與獨特性,兩岸間存在尚未消弭的誤解與曲解。因此在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大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底線的思維下,做好全面的考慮,未雨綢繆,做好長期融合發展布局的準備。

  陳麗麗最後補充道,“兩岸一家親”是和平統一的載體,既是目標亦是手段。在推動新時代兩岸融合工作中應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最大誠意與善意,“將心比心”地處理兩岸分歧,著力增強兩岸同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與共同家園意識的認同,最終實現更高層次的“兩岸一家親”,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實現祖國的最終統一。